2025年5月8—12日,我院2025年春季庐山自然地理实习圆满完成。副院长闫军辉、自然地理方面相关教师、实习班级班主任及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近160名师生参与了实习。
庐山以其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历史底蕴,成为国内众多高校地理类专业的实习实践基地。本次庐山自然地理实习聚集庐山北部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特征,通过野外实践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在地质地貌学方面,通过对“月照松林—锦秀谷—仙人洞—龙首崖—五老峰”等实习点位的考察,探究了庐山北部“五岭四谷”的地貌格局、典型岩性和地质构造的识别,并学习了地质罗盘的野外使用和产状测量。
张辰光副教授在牯岭指导学生进行地质构造野外描述
黄昆副教授在五老峰指导学生进行野外岩性识别和产状测量
严育通博士在月照松林指导学生进行野外地质构造判别
在河流地貌学方面,通过对“芦林湖—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三叠泉”等实习点位的考察,深入分析了河流袭夺、壶穴等典型山区河流地貌特征。
闫军辉副教授就山区河流地貌的特征展开讨论
在山地气象气候和水文方面,通过对“气象站—芦林湖—如琴湖—石门涧—三叠泉”等实习点位的考察,详细探讨了庐山北部的气候特征、湖泊的形成;通过植物园的参观,了解了庐山典型山地植被的类型和特征。
刘昱君博士在庐山气象站就庐山气象特征进行讲解
此外,师生还针对“中国东部低山区是否发育有第四纪冰川”这一争论性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在含鄱口,对含鄱岭、犁头尖等所谓“刃脊和角峰”展开了讨论;在王家坡谷地,从谷地的形态、沉积等对比了冰川U形谷和河流宽谷的异同。此外,在实习的途中,还就“飞来石”、在校场谷地出口处混杂堆积、河谷中巨大砾石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崔航副教授就“飞来石”的成因展开讨论
通过本次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我院学子在地理学野外实践技能上得到了有效提升,夯实了地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效增强了对自然地理现象的野外识别和分析能力,有力地提升了学子们的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理科学学院 李宗盟/供稿 闫军辉 韩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