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2025年人文地理实习(南京)圆满结束

时间:2025-04-19 15:09:58 来源: 作者: 阅读:

2025413日至17日,在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勇、副院长闫军辉及9位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2022级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赴南京开展人文地理实习工作。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区域发展重镇,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景观,是开展人文地理实习的理想场所。本次实习围绕“人地关系的空间表现”,精心设计四条线路,覆盖历史文化、城市规划、旅游地理、红色文化等领域,助力学生掌握人文地理野外考察方法,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地理与遗址保护方面,师生先后考察紫金山天文台、中华门、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石头城等场所。在紫金山天文台,结合古代天文观测与现代文化遗产保护,探究地理环境对科学实践与文化景观形成的影响;在中华门,通过古代城防建筑布局,分析地理空间在城市防御体系中的战略价值;在江南贡院及科举博物馆,围绕古代教育场所的空间分布,解读科举制度与地域人才培养的关联机制;在石头城遗址公园,通过对石头城选址及其城市功能的发展演变,探究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并结合遗址遗迹类空间的现代化更新,探讨城市“历史空间”的适应性更新方法。

微信图片_2025-04-18_192148_548

在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方面,玄武湖、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总统府周边区域成为重点考察对象。在玄武湖,通过城市湿地与生态景观的空间关系,分析自然要素对城市宜居环境的塑造作用;在规划展览馆,结合南京“多心开敞”的空间规划格局,探究城市功能分区与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的地理逻辑;在总统府周边,通过历史街区土地利用现状,考察近代政治地理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长期影响。

微信图片_20250418193235_114

在旅游地理与文化景观方面,中山陵、南京博物院、燕子矶等地的调研聚焦旅游开发与人地协调。在中山陵,通过陵墓建筑的轴线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分析文化景观的空间象征意义;在南京博物院,围绕南京城市形成与历史变迁,探讨地理环境与城市兴衰的逻辑关联;在燕子矶,结合长江滨江地貌与历史文化资源,研究自然景观与人文旅游的协同开发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418192008_36

在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方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云锦博物馆的考察强化人地关系的深层思考。在纪念馆,通过空间叙事与历史场景还原,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在铭记历史、反思文明演进中的载体作用;在云锦博物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与技艺传承,分析文化地理学在传统技艺保护与地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习,学生们不仅在实践中验证了课堂上学到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理论知识,还熟练掌握了野外调研的核心技能。通过此次实习,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提升。本次实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学生在人文地理野外实践能力上迈出坚实一步,为今后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理科学学院 喻超 陈飞燕/供稿 闫军辉 韩勇/审核)

编辑:姚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