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2025年南京人文地理实习汇报会在教2-T3教室顺利开展。地理科学系专业教师喻超、马志飞、张迁,2022级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参加了汇报会,汇报会由喻超主持。
此次汇报以南京实习相关观察点的实地调研为基础,聚焦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历史积淀与当代发展,围绕“历史地理与遗址保护、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旅游地理与文化景观、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四大主题展开。在历史地理与遗址保护板块,学生们以紫金山天文台和江南贡院为案例,探讨了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梳理紫金山天文台从古代观星遗址到现代科研基地的演变脉络,汇报小组分析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科技活动的互动关系。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其保护修复工程与科举文化展示模式的创新,成为学生研究历史遗址“活化利用”的鲜活样本。
围绕城市规划主题,同学们结合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的数字化沙盘与中华门、总统府片区空间结构调研成果,解析南京“山水城林”一体格局的营建智慧。汇报中,学生们对比了明城墙体系与现代交通网络的空间逻辑,并以河西新城为例,探讨了历史城区与新兴功能区协同发展的挑战,分析了“立体保护”“文化织补”等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发展新面貌。
在旅游地理与文化景观板块,汇报团队在通过中山陵、夫子庙、燕子矶等地游客行为地图绘制与文化景观感知调查,揭示了南京“红色记忆、六朝风韵、民国风情”三重文化符号的交织效应。针对中山陵景区“庄重性”与“休闲性”的张力,学生们根据游客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了旅游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的具体建议。
以石头城遗址公园、中华门为焦点,历史记忆主题汇报别具深意。学生们构建起从明代筑城史到近代战役记忆的多维叙事,通过解构明代“鬼脸城”遗址与天文台建筑群的空间形态,对比分析山体地形对古代军事防御与近现代科研机构布局的影响。
采用“课题研究汇报”模式作为人文地理实习的考核方式之一,不仅考察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更锻炼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此次人文地理实习汇报会的成功举办,是对学生实习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将人文地理相关理论应用到实践场景,通过真实工作任务驱动,实现理论知识向素养技能的有效转化,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地理学专业人才。
(地理科学学院 张迁 陈飞燕/供稿 闫军辉 韩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