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它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和空气中原有的细微水珠相结合,导致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的天气现象。而颗粒物(PM2.5),是雾霾中的常见物质,为了准确评估污染减排措施效果,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刘晓咏博士及其合作者基于淮河流域35个城市2015-2021年的细颗粒物(PM2.5)及其组分数据集,分析了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首先,在时间上,研究者通过对淮河流域PM2.5及其组分年、月变化特征,发现2015-2021年淮河流域PM2.5、、、、OM和BC浓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在空间上,PM2.5及其组分浓度高值则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中部和西部区域,淮河流域沿海及南部城市的浓度较低。
图12015~2021年淮河流域PM2.5空间分布特征
其次,通过研究发现,PM2.5短期、季节和长期分量对35个城市PM2.5原始序列总方差的贡献率依次降低,而沿海城市受短期分量影响更大。除了自身分量影响,PM2.5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呈非线性关系,气象因子的影响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气温、降水、日照时长、RH、风速和气压,同时发现2015-2018年气象条件不利于淮河流域PM2.5浓度的降低,而2019-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于PM2.5浓度的降低。
表1淮河流域PM2.5及其组分的各分量方差对原始序列方差贡献率/%
图22015~2021年淮河流域气象调整前后PM2.5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除此之外,通过对淮河流域35个城市长期分量的贡献率的分析,发现气象条件对PM2.5长期分量降低贡献率小于10%的城市有郑州、周口、威海、烟台和东营,贡献率大于50%的城市有合肥、淮南、宿州和菏泽,而随着淮河流域PM2.5浓度降低,SOR明显上升,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污染减排的效果。
图32015~2021年气象变化对淮河流域PM2.5及其组分长期分量降低的贡献率
相关研究以“淮河流域细颗粒物化学组分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杂志上,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晓咏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刘晓咏,牛继强,刘航,张一丹,颜俊,闫军辉,苏方成,《环境科学》,DOI:10.13227/j.hjkx.202312141,https://doi.org/10.13227/j.hjkx.202312141
天文地理爱好者协会 学术部李诗璇 供稿